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上海市浦东新区常见蝇种携带肠道病原体调查
林晨, 刘俊, 于思雨, 元永艇, 刘婧怡, 陆馨晨, 胡晨曦, 刘洪霞, 刘汉昭
摘要49)   HTML    PDF (760KB)(355)   
目的了解浦东新区常见蝇种携带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情况,为蝇类防制和感染性腹泻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2021年4-11月每月下旬,采用网捕法,在农户、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3类场所采集家蝇,在公园、居民区、农贸市场3类场所采集丝光绿蝇和棕尾别麻蝇。对捕获的蝇种冷冻后分类鉴定,采用胃肠道感染微流体芯片V3进行感染性腹泻相关病原体筛查。采用Excel 2019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结果共捕获家蝇1 544只、丝光绿蝇642只、棕尾别麻蝇509只,家蝇、丝光绿蝇和棕尾别麻蝇的病原体检出率分别为37.29%(44/118)、67.50%(27/40)和70.97%(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7.936, P<0.001)。上述3个蝇种的细菌和病毒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44.547, P<0.001; χ 2=26.519, P<0.001)。家蝇共检出11种病原体(6种细菌、3种病毒和2种寄生虫),主要病原体为人芽囊原虫(占总检出病原体数量的42.37%)、札如病毒(占20.34%)和隐孢子虫(占10.17%);丝光绿蝇共检出12种病原体(7种细菌、3种病毒和2种寄生虫),主要病原体为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占18.75%)、星状病毒(占13.75%)和札如病毒(占11.25%);棕尾别麻蝇共检出10种病原体(5种细菌、3种病毒和2种寄生虫),主要病原体为STEC(占22.22%)、星状病毒(占14.81%)和札如病毒(占14.81%)。浦东新区家蝇携带病原体检出率最低,与另外2个蝇种的主要病原体有所差异。 结论浦东新区常见蝇种携带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种类多样,且不同蝇种携带的病原体有所不同,应加强环境整治,科学制定蝇类防控策略。
2023, 34 (5): 691-69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5.019
上海市奉贤区2011-2021年蝇类生态学监测分析
戈斌, 张海兵, 刘洪霞, 周瑛, 刘清, 易可华, 黄涛
摘要217)   HTML    PDF (812KB)(638)   

目的: 掌握上海市奉贤区蝇的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奉贤区蝇类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1年上海市奉贤区蝇类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13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不同生境蝇密度比较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 2011-2016年奉贤区蝇类种群密度无明显变化,年平均密度为0.50~1.02只/笼,2017和2018年蝇密度升高明显(1.76和5.25只/笼),较2015年(1.03只/笼)分别增加70.87%和409.71%;2019和2020年蝇密度呈下降趋势,2021年蝇密度上升,仅次于2018年最高峰时的密度;累计捕获成蝇2 996只,平均密度为2.02只/笼;蝇种数量以厩腐蝇为主(占比31.38%),其次为棕尾别麻蝇(占比28.64%);大型绿化带蝇密度最高,为2.32只/笼;全年蝇密度6月达到高峰,7-8月密度陡然下降,9-11月密度平稳下降。结论: 奉贤区大型绿化带蝇类较多,6月是蝇类密度高峰期,预防蝇类传染疾病的关键时期在6月前,相关部门应加强蝇类防制意识,加强大型绿化带环境管理,减少蝇类孳生。

2023, 34 (4): 462-46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4
上海市2016-2021年蝇类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王静静, 徐劲秋, 朱江, 刘洪霞, 冷培恩
摘要150)   HTML    PDF (799KB)(770)   

目的: 掌握上海市蝇的种类、密度、分布规律及其消长趋势,及时开展蝇类传播疾病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诱法,在农贸市场、居民小区、餐饮外环境和大型绿化带开展监测;使用Excel 2019和SPSS 20.0软件,对上海市2016-2021年每年3-11月每旬各监测点蝇类监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1年共捕蝇18 052只,平均密度为1.52只/笼,鉴定蝇种有5科9属14种,以厩腐蝇、棕尾别麻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和家蝇为优势种;厩腐蝇密度最高,为0.28只/笼,其次为棕尾别麻蝇,为0.24只/笼;除棕尾别麻蝇在大型绿化带中密度略高于厩腐蝇外,其他生境中均以厩腐蝇密度最高,二者在农贸市场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4,P=0.023);家蝇占比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厩腐蝇占比上升;蝇密度2018年最高,为1.82只/笼,2016年最低,为1.04只/笼;蝇密度高峰期为6-8月,月平均密度分别为2.65、2.49和2.28只/笼;2016-2021年,不同生境蝇密度依次是农贸市场 > 大型绿化带 > 居民小区 > 餐饮外环境。结论: 上海市蝇种丰富,以厩腐蝇密度最高,每年蝇密度高峰期在6-8月,农贸市场是蝇类防制的重点场所,蝇密度自2019年下降后再次升高,提示应持续加强蝇类综合防制。

2023, 34 (4): 457-46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3
基于网格化的诱蚊诱卵器法与人诱停落法监测白纹伊蚊对照研究
陈红, 周洲, 刘洪霞
摘要147)   HTML    PDF (5093KB)(707)   

目的: 探索网格化模式下诱蚊诱卵器法监测媒介伊蚊的影响因素,为媒介伊蚊及其传播疾病的监测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7-9月在上海市静安区辖区内选择相邻的3个面积、建筑年代、绿化比例接近的居民区作为监测点,每个居民区以九宫格形式划分为二级监测块(约90 m×60 m),以监测块为单位对媒介伊蚊采用诱蚊诱卵器法和人诱停落法进行现场监测,每月3次。通过比较不同居民区、不同监测块、不同环境特点对媒介伊蚊的监测结果来探索诱蚊诱卵器法监测效果的影响因素。采用Excel 2016和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划定二级监测块30个,完成监测8次,设置诱蚊诱卵器131只/次,居民区1、2、3的诱蚊诱卵指数(MOI)分别为8.71、12.38和11.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0,P=0.253),居民区1、2内各板块间MO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5,P=0.047;F=2.168,P=0.044);居民区内居住区域MOI为12.24,社区学校区域为5.76,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7,P=0.010);诱蚊诱卵器放置不同位置的MOI,屋侧绿化区域为14.10,集中绿化区域为8.87,道路侧绿化为7.98,3类环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2,P=0.015);诱蚊诱卵器法监测期间,降雨时间 < 2 d时的MOI为13.28,≥2 d时为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8,P=0.047);居民区1、2、3 MOI均值分别为8.69、12.45和11.88,停落指数均值分别为3.33、8.58和6.50只/(人·h);MOI与停落指数之比为1∶1~3∶1;经Pearson相关分析,各板块MOI与人诱停落指数高度相关(r=0.549,P=0.005)。结论: 大型居民区中的不同区域媒介伊蚊密度因绿化类型、功能分区等差异都可能有较大的差异。相较其他监测方法,诱蚊诱卵器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等,其监测结果与人诱停落法监测结果高度一致,实际监测中可采用诱蚊诱卵器法进行网格化的布点监测,能有效避免因布点造成的偏差,全面反映媒介伊蚊密度。

2023, 34 (4): 451-45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2
几种化学物质对白纹伊蚊的引诱效果研究
王飞, 徐皓迪, 李鑫, 冷培恩, 刘洪霞
摘要283)   HTML    PDF (854KB)(803)   

目的: 通过室内筛选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的化学物质,进行现场效果评价,探讨白纹伊蚊对6种人体气味物质的偏好程度。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浓度为0.1、1.0、10.0 mg/ml的6种化学物质(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氨水、丙酮和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上述6种化合物,按照一定浓度,1∶1比例两两混合,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乳酸加入到两两混合试验筛选出来效果较好的引诱剂配方,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室内筛选出的引诱剂配方应用于现场测试对白纹伊蚊的引诱效果。不同化合物对白纹伊蚊引诱作用的差异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0.1、1.0和10.0 mg/ml的1-辛烯-3-醇,1.0和10.0 mg/ml肉豆蔻酸,0.1 mg/ml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其他3种物质各浓度对白纹伊蚊雌蚊无明显引诱效果。肉豆蔻酸+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乳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均有引诱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02,P=0.001;t=4.696,P=0.009;t=5.127,P=0.007)。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有明显的引诱性,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841,P < 0.001)。室外试验测试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天:t=7.462,P=0.014;第2天:t=20.500,P<0.001;第3天:t=9.383,P=0.001)。结论: 乳酸、肉豆蔻酸和1-辛烯-3-醇的混合物对白纹伊蚊具有一定引诱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野外研究。

2023, 34 (4): 447-450, 49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1
淡色库蚊保幼激素受体基因 CpMet的表达特性和功能分析
周长印, 关晴晴, 戴雨琪, 刘洪霞, 钱坤
摘要133)      PDF (793KB)(619)   
目的 了解淡色库蚊保幼激素受体基因 CpMet的表达特性以及生殖调控作用。 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CpMet基因在淡色库蚊不同发育阶段、成虫不同组织及激素处理后的表达特性;利用RNA干扰技术解析 CpMet基因在淡色库蚊雌成虫生殖调控中的作用。所有数据用平均值±标准误表示,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CpMet在淡色库蚊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卵期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阶段,其次是蛹期和成虫期,幼虫期表达量很低。 CpMet在雌成蚊卵巢中表达水平较高,其次是脂肪体。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保幼激素类似物烯虫酯处理6、12和24 h后,雌性成蚊的 CpMet表达量分别上调1.27、4.15和1.26倍,表明 CpMet受保幼激素的正调控。用蜕皮激素20E处理蚊蛹24 h后, CpMet基因的表达量急剧增加,表明 CpMet基因表达受20E的诱导。注射ds CpMet 48 h后 CpMet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了86.29%;注射ds CpMet的雌蚊所产的卵块平均含卵数下降了49.89%,卵的孵化率降至73.36%。 结论 干扰 CpMet基因表达能够显著降低雌蚊的产卵量,表明 CpMet基因参与淡色库蚊生殖调控,可作为蚊虫控制的潜在靶标。
2021, 32 (6): 680-68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6.005
4种不同有效成分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的实验室灭效研究
刘曜, 刘洪霞, 冷培恩, 徐劲秋, 朱江, 范明秋, 周毅彬
摘要448)      PDF (1266KB)(1031)   
目的 研究同一品牌4种不同有效成分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实验室杀灭效果、连锁杀灭效果以及食源对杀灭效果的影响。 方法 参照国家标准(GB/T 13917.7-2009)对4种杀蟑胶饵进行室内药效测定;使用胶饵毒杀的虫尸喂食进行连锁灭蟑实验;使用胶饵虫尸混合猫粮进行食源干扰连锁灭蟑实验,测定环境中食源对连锁灭蟑效果的影响。使用Excel 2007软件录入数据,采用DPS V 9.01软件计算德国小蠊半数致死时间(LT 50)、95%可信区间(95% CI)和毒力回归方程,并进行LT 50的显著性分析。采用2种胶饵LT 50比率的95% CI作为其检验方法,包含1,则2种药剂LT 5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 室内药效实验中2.15%吡虫啉、1.00%毒死蜱、0.50%呋虫胺和0.05%氟虫腈胶饵的LT 50分别为2.823 9(2.581 8~3.079 0)、0.745 5(0.603 4~0.890 3)、0.793 5(0.630 9~0.959 3)和0.846 5(0.464 7~1.228 0)d,仅吡虫啉组与另外3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种胶饵LT 50比率的95% CI不含1)。4种胶饵毒杀虫尸连锁灭蟑30 d的死亡率均>98.00%,2.15%吡虫啉、1.00%毒死蜱、0.50%呋虫胺和0.05%氟虫腈胶饵毒杀虫尸组的LT 50分别为6.012 4(5.229 7~6.754 5)、2.459 0(1.982 1~2.940 2)、3.654 1(3.150 1~4.145 6)和4.589 3(4.064 6~5.088 8)d,4种胶饵毒杀虫尸LT 5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种胶饵LT 50比率的95% CI不含1)。加入猫粮后连锁灭蟑药效明显减弱,死亡率下降,LT 50增大,4种胶饵毒杀虫尸连锁灭蟑有无加入猫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种胶饵LT 50比率的95% CI不含1),抑制率分别为120.96%、979.86%、276.83%和207.31%。 结论 该品牌4种杀蟑胶饵效果良好,1.00%毒死蜱胶饵、0.50%呋虫胺胶饵和0.05%氟虫腈胶饵均能达到快速灭蟑效果。现场灭蟑需要控制食物对胶饵产生的干扰,注意不同药物成分的胶饵交替使用,可达到较好的灭效。
2020, 31 (5): 559-56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5.012
一种新型灭蚊膜对白纹伊蚊控制效果的研究
王唐, 宋灿磊, 许峰, 董兆鹏, 刘洪霞
摘要314)      PDF (499KB)(831)   
目的 探讨新型灭蚊膜对白纹伊蚊幼虫和蛹的控制效果,评价其对蚊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致死活性。 方法 2019年7-9月在实验室内采用幼虫浸渍法,将30只白纹伊蚊幼虫或蛹分别放置于含有不同蚊幼杀虫剂的搪瓷盆中,观察并记录幼虫或蛹的死亡时间、化蛹或羽化情况;利用SPSS 18.0软件计算半数致死时间(LT 50)及95%可信区间( CI)、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新型灭蚊膜组和双硫磷组白纹伊蚊蚊蛹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100%和2.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72.174, P<0.001),双硫磷组未死亡的蛹均羽化为成蚊。球形芽孢杆菌组、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亚种组、双硫磷组幼虫的24 h死亡率均为100%;1 h观察1次生物膜组和5 h观察1次生物膜组幼虫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55.56%和60.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364, P>0.05),所有未死亡的幼虫均未化蛹。新型灭蚊膜对高龄组和低龄组幼虫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90.00%和18.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91.747, P<0.001)。 结论 新型灭蚊膜对白纹伊蚊幼虫及蛹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用于蚊虫防控。
2020, 31 (5): 555-55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5.011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病媒生物控制现状分析
刘汉昭, 冯磊, 林晨, 刘俊, 顾盈培, 刘洪霞
摘要302)      PDF (487KB)(924)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病媒生物防控现状,为有效开展监管、监测和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资料收集及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医疗机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记录及委托合同,调查控制措施及经费支出情况,并按照国家标准开展蚊虫孳生、防蝇防鼠设施、蜚蠊侵害等情况调查。 结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区医院)及二级和三级医院(以下简称二三级医院)病媒生物控制工作执行率分别为70.21%(33/47)和100%(16/16)。33家开展病媒生物控制的社区医院中,22家(66.67%)自行承担经费,其余11家(33.33%)由街镇爱卫部门拨付。社区医院容器指数为10.06%,明显高于二三级医院(3.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5.435, P<0.05)。社区医院和二三级医院防蝇设施合格率分别为33.06%和50.00%( χ 2=5.674, P<0.05),防鼠设施合格率分别为75.76%和93.09%( χ 2=39.532, P<0.01),蜚蠊侵害率分别为4.60%(68/1 479)和1.00%(4/398)( χ 2=10.973, P<0.01)。 结论 社区医院病媒生物控制执行率不高,需要加强督导。医疗机构防蝇防鼠设施合格率不高,可能为正常诊疗和医院内感染控制带来风险,需要引起医疗机构高度重视。
2020, 31 (4): 442-44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13
上海市闵行区白纹伊蚊的分布及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朱敏慧, 刘丽军, 吴敏, 吕静, 张兆文, 刘洪霞
摘要285)      PDF (863KB)(850)   
目的 掌握上海市闵行区白纹伊蚊的环境分布和密度变化,为科学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8年5-10月在居民区、医院、学校等场所的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诱蚊诱卵器法,4-11月在居民区、农户和医院等场所的成蚊监测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观察不同季节白纹伊蚊的分布特点及种群密度变化。 结果 闵行区BI和诱蚊诱卵指数(MOI)均呈单峰趋势,BI 7月达峰值为17.82,MOI 8月达到峰值为13.50,2个指数均以学校及幼儿园最高(BI为17.57,MOI为11.84)。二氧化碳诱蚊灯法监测成蚊密度为单峰趋势,8月达峰值为2.40,以居民区密度最高为3.84只/灯。 结论 在登革热流行高峰期,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白纹伊蚊成幼蚊进行综合监测,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开展综合治理,有效防止本土病情的暴发。
2020, 31 (3): 321-32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3.015
上海市奉贤区2015-2019年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趋势分析
张海兵, 戈斌, 刘洪霞, 刘清, 易可华, 张雨, 黄涛
摘要283)      PDF (684KB)(910)   
目的 掌握上海市奉贤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发展趋势,为城市重大活动病媒生物保障及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幼虫浸渍法检测白纹伊蚊幼蚊的抗药性。 结果 2015、2018和2019年,白纹伊蚊幼蚊对双硫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3种杀虫剂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抗性系数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近5年来,对双硫磷的抗药性均低于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2种药物,2015、2018年维持在低抗水平,2019年下降至敏感水平(1.25倍);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2018年抗性倍数最高,达到高抗水平(68.75倍),呈现出由中抗-高抗-中抗的波动趋势;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2015、2018年维持在中抗水平,2019年下降至低抗水平(7.00倍)。2019年奉贤区控制幼蚊的杀虫剂主要为有机磷类,其中双硫磷用量占总用药量的33.87%;控制成蚊的杀虫剂主要为拟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其中高效氟氯氰菊酯、氯菊酯·烯丙菊酯、氯菊酯·四氟醚菊酯用量占41.17%。 结论 奉贤区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药性,应采用合理轮用或混用杀虫剂的方式,以有效缓解和降低抗药性的产生。
2020, 31 (2): 148-15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06
上海市虹口区2015-2019年重要病媒生物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王飞, 蒋璐, 黄慧嫦, 刘洪霞, 陈道湧
摘要413)      PDF (651KB)(995)   
目的 了解上海市虹口区白纹伊蚊、家蝇及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杀虫剂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白纹伊蚊幼蚊抗性测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幼虫浸渍法,测定杀虫剂对幼蚊的半数致死浓度(LC 50)。家蝇抗性测定方法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杀虫剂对家蝇半数致死剂量(LD 50)。德国小蠊抗性测定采用药膜法,测定杀虫剂对德国小蠊的半数击倒时间(KT 50)。 结果 2017和2019年上海市虹口区白纹伊蚊幼蚊对双硫磷的的抗性倍数分别为0.44和4.94倍,表现为敏感和低抗;2017年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16.89倍,表现为中抗;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34.25倍,表现为中抗;对残杀威的抗性倍数为1.59倍,表现为敏感;2019年对氯菊酯的抗性倍数为13.40倍,表现为中抗。2016和2018年家蝇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29.07和39.53倍,表现为高抗;2016年对溴氰菊酯和敌敌畏的抗性倍数为112.86和4.37倍,表现为高抗和低抗;2018年对甲基嘧啶磷和氯菊酯的抗性倍数为4.03和13.08倍,表现为低抗和中抗。2015和2018年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3.05和1.60倍,表现为低抗和敏感;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4.31和6.13倍,表现为低抗;对乙酰甲胺磷的抗性倍数为0.93和1.10倍,表现为敏感;2015年对残杀威的抗性倍数为2.69倍,表现为低抗。 结论 虹口区白纹伊蚊幼蚊、家蝇和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已表现出不同程度抗性,应加强对杀虫剂抗药性的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杀虫剂用药策略。
2020, 31 (2): 143-14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05
上海地区2015-2019年白纹伊蚊和家蝇的抗药性发展动态
刘洪霞, 冷培恩, 刘曜, 吴寰宇
摘要342)      PDF (1920KB)(1026)   
目的 掌握上海地区白纹伊蚊及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及抗性发展动态,为化学杀虫剂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白纹伊蚊抗性测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幼虫浸液法,以3龄末4龄初幼虫为测试对象;家蝇采用点滴法,以羽化3~5日龄雌蝇为测试对象。 结果 所有调查监测点白纹伊蚊、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性显著高于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白纹伊蚊对双硫磷、溴氰菊酯的敏感地区占比均有所提升,分别从33.33%上升至44.44%、6.67%上升至12.50%;对高效氯氰菊酯以及残杀威均呈现抗性升高趋势,其中高效氯氰菊酯高抗地区占比由6.67%上升至20.00%;残杀威抗性地区占比高达100%。家蝇对敌敌畏抗性呈下降趋势,敏感地区占比由16.67%升至50.00%;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抗性地区占比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溴氰菊酯高抗地区占比由84.62%上升至100%,同比上升18.20%;甲基嘧啶磷总体呈上升趋势,高抗占比升至33.33%,同比上升33.33%。 结论 上海地区白纹伊蚊和家蝇已经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以及氨基甲酸酯类的常用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建议高抗水平的药剂停用1~2年,中等抗性的药剂酌情使用,低抗性的药剂可轮换使用,进而延缓抗性的产生。
2020, 31 (2): 137-14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04
上海市某大型建筑综合体机房鼠害状况与空间分布研究
刘曜, 冷培恩, 朱江, 刘洪霞, 徐劲秋, 范明秋, 周毅彬
摘要305)      PDF (559KB)(794)   
目的 了解大型建筑综合体机房鼠类侵害状况,初步探讨鼠类在大型建筑综合体的空间分布,为鼠类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鼠迹法对某大型建筑综合体强电机房、弱电机房和暖通机房进行普查式鼠迹调查,采用Excel 2017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成组 χ 2检验,应用Arcgis 10.1软件做空间分析。 结果 2018年4月中下旬共调查机房1 304间,包含强电机房532间,弱电机房377间,暖通机房386间和其他机房9间。场馆内强电机房、弱电机房、暖通机房、其他机房的鼠迹标准间阳性率分别为1.33%、2.15%、0.42%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4.182, P<0.05),合计鼠迹阳性率为0.85%。建筑的3、6和1层鼠迹阳性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69%、1.26%和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3.051, P<0.05)。该大型建筑空间不同区域,靠近主干道一侧的区域鼠迹阳性率为1.02%,远离主干道的为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028, P>0.05)。以中央区域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3个区域,其鼠迹阳性率呈现递增趋势,分别为0.53%、0.88%和1.50%,但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3.528, P>0.05)。 结论 大型建筑综合体内的鼠类侵害依然存在,鼠类活动与食源和活动空间有很大联系,应采取长期连续的鼠密度监测和有效的控制手段。
2019, 30 (6): 657-66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6.014
淡色库蚊抗吡丙醚种群与敏感种群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生物化学性质
刘洪霞, 刘曜, 徐劲秋, 冷培恩
摘要278)      PDF (556KB)(864)   
目的 比较淡色库蚊抗吡丙醚种群和敏感种群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的生物化学性质,初步探讨其生化抗性机制。 方法 以室内连续筛选的淡色库蚊抗吡丙醚种群及淡色库蚊敏感种群为研究对象,参照Habig等(1976)的方法测定GSTs活性,采用 t检验进行样本均数差别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 淡色库蚊GSTs的最适底物为1-氯-2,4-二硝基苯(CDNB)。CDNB为底物时,抗吡丙醚种群和敏感种群GSTs的酶活性分别为3.626×10 -4和2.737×10 -4 nmol/mg protein·min。淡色库蚊GSTs水解活性随底物浓度〔CDNB和DCNB(1,2-二氯-4-硝基苯)〕的增加而升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抗性种群GSTs对这2种底物的水解活性略高于敏感种群。CDNB为底物时,抗性种群GSTs的米氏常数( Km)与最大反应速度( Vmax)分别为8.01 mmol/L和4.87×10 2 μmol/min·mg,敏感种群的 Km与 Vmax分别为1.11 mmol/L和3.87×10 2 μmol/min·mg,抗性种群的 Km、 Vmax与敏感种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a=11.415, t b=6.411,均 P<05)。DCNB为底物时,抗性种群的 Km与 Vmax与敏感品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c=0.134, t d=1.280,均 P>0.05)。 结论 GSTs在淡色库蚊对吡丙醚抗性形成过程中可能起一定解毒代谢作用。
2019, 30 (3): 292-29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3.014
1%双硫磷颗粒剂对上海市居民区雨水井内蚊虫控制效果研究
莫旦红, 朱敏慧, 刘丽军, 刘洪霞, 余峰, 薛文浩
摘要334)      PDF (335KB)(803)   

目的 调查1%双硫磷对上海市闵行区居民区雨水井蚊虫的防制效果,为制定居民区蚊媒传染病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7-9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随机抽取8个居民区,分别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雨水井内投放1%双硫磷(安备)颗粒剂,调查雨水井内幼蚊的阳性情况,采用CO2法监测成蚊密度,白纹伊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诱卵器法。采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和百分比表示,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及秩和检验。结果 共调查雨水井1 200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幼蚊孳生阳性率分别为12.50%(74/592)和22.70%(138/608),箅子型雨水井阳性率分别为13.04%(21/161)和40.96%(68/1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443、32.163,P=0.000);实验组及对照组检查井阳性率分别为12.30%(53/431)和15.84%(70/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59,P=0.133)。共捕获成蚊1 696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幼蚊平均密度分别为0.58和2.36只/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60,P=0.000)。经秩和检验,淡色库蚊密度(Z=4.374,P=0.000)和白纹伊蚊密度(Z=4.459,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0,P=0.317)。共布放诱蚊诱卵器900个,回收825个,阳性容器299个,实验组和对照组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指数(MO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85,P=0.000),实验组MOI约为对照组的50.00%。结论 对居民区雨水井尤其是箅子型雨水井投放1%双硫磷颗粒剂可有效降低幼蚊及成蚊密度,其中对白纹伊蚊控制效果尤为显著。

2018, 29 (4): 391-39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4.018
上海地区2015-2016年白纹伊蚊幼虫监测及抗药性调查
刘洪霞, 朱江, 刘曜, 徐劲秋, 冷培恩
摘要507)      PDF (1345KB)(1698)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季节消长及其抗性水平分布,为杀虫剂的合理选择与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白纹伊蚊幼虫调查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诱蚊诱卵器法,分别于2015-2016年在居民区、绿化地带、公共场所室内以及机关单位等进行监测,每月1次;幼虫抗性测定采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结果 上海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器指数季节消长呈单峰趋势,6-7月为密度高峰期。2015、2016年布雷图指数最高分别为8.43和6.18;诱蚊诱卵器指数最高分别为10.72和6.60。上海市各区(县)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中高抗性,其中普陀区对这2种药剂的抗性倍数最高,分别达77.00和81.00倍;对残杀威产生中等抗性,对双硫磷产生中低抗性。结论 应加强对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及抗药性监测,合理选用、使用杀虫剂,减缓抗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2017, 28 (4): 305-30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4.001
温度对白纹伊蚊种群发育的影响
夏仪, 刘洪霞, 汤泓, 李颖, 殷为申, 蔡恩茂
摘要322)      PDF (283KB)(779)   
2016, 27 (2): 209-21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2.031
淡色库蚊吡丙醚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生化性质差异研究
刘洪霞, 徐劲秋, 刘曜, 冷培恩
摘要301)      PDF (661KB)(852)   

目的 比较淡色库蚊抗吡丙醚种群和敏感种群羧酸酯酶生化特征的差异,初步探讨其生化抗性机制。方法 参照van Aspern(1962)的方法测定羧酸酯酶活性。结果 淡色库蚊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羧酸酯酶水解活性随底物浓度(α-乙酸萘酯或β-乙酸萘酯)的增加而升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抗性品系对这两种底物的水解活性均高于敏感品系。β-乙酸萘酯为底物时,抗性品系羧酸酯酶的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分别为27.20×10-5 mol/L和115.00×10-5 A/(mg·pro·min),敏感品系KmVmax分别为104.00×10-5 mol/L和207.00×10-5 A/(mg·pro·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2.740,tc=3.160,P<0.05)。α-乙酸萘酯为底物时,抗性品系羧酸酯酶Km为131.00×10-5 mol/L,与敏感品系Km(75.20×10-5 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Vmax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碱酯酶抑制剂测定结果表明,抗性品系羧酸酯酶对敌敌畏和残杀威的敏感性高于敏感品系。结论 羧酸酯酶可能与淡色库蚊对吡丙醚的抗性有关。

2016, 27 (2): 103-10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2.003
上海市轨道交通鼠类调查
冷培恩, 张春哲, 刘洪霞
摘要281)      PDF (452KB)(760)   

目的 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鼠类能对轨道交通系统产生破坏,调查上海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鼠类侵害情况。方法 分别采用目测及拖食两种方法对轨道交通系统鼠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目测法调查鼠征显示上海市轨道交通系统鼠类阳性率为3.8%,拖食法调查显示阳性率为9.8%。结论 上海市轨道交通系统内已经存在鼠类侵害。随着轨道交通线路建成通车的时间延长,鼠类密度逐步增高。

2015, 26 (4): 361-365.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08
抗吡丙醚淡色库蚊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
刘洪霞, 冷培恩, 徐劲秋
摘要546)      PDF (371KB)(996)   

目的 了解淡色库蚊对化学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为合理选择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幼虫浸液法,测定经12代选育后的抗吡丙醚淡色库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比较其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经过12代的抗性选育,淡色库蚊抗吡丙醚品系的抗性倍数达5.69倍,对溴氰菊酯、醚菊酯呈现低交互抗性,对双硫磷、倍硫磷以及除虫脲的交互抗性不明显。结论 长期使用吡丙醚会产生抗性,并且可能会对其他杀虫剂产生交互抗性,应用时需注意使用频次以及杀虫剂种类的选择。

2015, 26 (3): 252-25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3.008
蝇类防制工作进展与发展展望
冷培恩, 王明福, 莫建初, 张忠, 邱星辉, 辛正, 刘洪霞, 徐劲秋, 孙晨熹
摘要1005)      PDF (526KB)(1072)   
2015, 26 (3): 217-222.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3.001
格栅法蝇密度监测技术研究
冷培恩, 刘洪霞, 徐劲秋, 徐仁权, 乔恩军
摘要449)      PDF (1026KB)(798)   
目的 比较格栅法、目测法、粘捕法和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的差异,为有效应用格栅法监测蝇密度提供依据. 方法 按照GB/T 23796-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方法在农贸市场内及外环境监测蝇密度. 结果 室内监测,格栅法蝇密度低于粘捕法和目测法,但格栅法与目测法及粘捕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格栅法与目测法蝇密度相关性极高( r=0.933 489, P=0.000),格栅法与粘捕法蝇密度的相关性较高( r=0.791 836, P=0.004);室外监测,格栅法蝇密度低于目测法,略高于笼诱法,格栅法与目测法及笼诱法监测蝇密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格栅法与目测法蝇密度无相关性( r=0.408 318, P=0.212),格栅法与笼诱法蝇密度的相关性较高( r=0.848 092, P=0.001). 结论 格栅法监测可用于蝇密度监测,室内可与目测法、粘捕法互相替换,室外可与笼诱法互相替换.
2013, 24 (2): 138-140.
黑箱法应用于蚊虫监测的效果研究
任文军, 熊建菁, 冷培恩, 刘洪霞, 黄瑾, 陈天民, 陈仁朝, 张锦生
摘要693)      PDF (957KB)(923)   
目的 比较不同开口方向放置黑箱的捕蚊效果, 探讨蚊虫黑箱法的操作规范。 方法 不同开口朝向放置法以及24 h昼夜观察法。 结果 不同开口朝向黑箱的捕蚊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82, P<0.05), 开口朝西的黑箱捕蚊最多;24 h昼夜观察捕获结果表明, 蚊虫入箱高峰主要出现在清晨(05:00-07:00)和傍晚(18:00-20:00), 各个时段均以开口朝西的黑箱捕获蚊虫最多,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59.56, P<0.05);人工小时法和黑箱法成蚊季节消长趋势一致, 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 r=0.696, P<0.01);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的蚊种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4.54, P>0.05), 蚊虫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1.13, P<0.05)。 结论 黑箱开口朝西具有较好的诱捕效果, 可适用于常规蚊虫监测以及特定场所蚊虫控制评估。
2012, 23 (6): 533-535.
黑箱法与灯诱法蚊虫监测结果比较
冷培恩, 徐友祥, 武峥嵘, 刘洪霞, 徐仁权
摘要1136)      PDF (1147KB)(875)   

目的 比较黑箱法与灯诱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黑箱法在蚊虫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在7个实验点,每个点放诱蚊灯2只,在相距诱蚊灯10 m处放置黑箱1只,每月监测2次。结果 灯诱法监测捕获蚊虫总数和雌蚊数量是黑箱法的3.50和3.75倍,蚊虫数量的季节消长均呈单峰型,7月达高峰,2种方法监测逐月蚊虫数量高度相关。黑箱法监测淡色库蚊占84.64%,三带喙库蚊占10.02%,中华按蚊占3.34%;灯诱法监测淡色库蚊占80.47%,三带喙库蚊占11.79%,中华按蚊占6.88%;2种监测方法均捕获少量的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黑箱法和灯诱法监测蚊虫雌雄比例基本一致;不同监测环境黑箱法和灯诱法捕获蚊虫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公园和医院黑箱法占较大优势,在牧场和农户灯诱法的优势较大。黑箱法昼夜捕蚊数量在05:00和19:00各有一个高峰,不同环境昼夜捕蚊数量亦有差异,医院无明显捕获高峰;公园、农户、牧场均有早晚2个高峰,晚高峰的时间略有差异;居民区捕蚊仅出现晚高峰。结论 黑箱法可替代灯诱法开展蚊虫密度监测,且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无需供电等优势;建议采用黑箱法监测蚊虫密度时可选择在晚高峰前放置黑箱,在早高峰后收回。

2011, 22 (6): 550-552.
黑箱法与二氧化碳诱捕法蚊虫监测结果比较
冷培恩, 刘洪霞, 唐毅, 曹辉, 束惠慧, 徐仁权
摘要1065)      PDF (965KB)(910)   

目的 比较黑箱法和二氧化碳(CO2)诱捕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黑箱法在蚊虫密度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在2个区7个点比较黑箱法和CO2诱捕法监测蚊虫密度、种类的差异,比较2种方法 监测蚊种构成比、性别比和季节消长趋势的相关性。结果 黑箱法监测蚊虫平均密度为25.63只/箱,是CO2诱捕法平均密度(7.32只/器)的3.50倍,黑箱法监测雌蚊平均密度为14.65只/箱,是CO2诱捕法平均密度(6.23只/器)的2.35倍,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密度指数无相关性;黑箱法捕获蚊种构成,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94.97%,为优势蚊种;白纹伊蚊占4.97%,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各仅占0.03%;CO2诱捕法捕获蚊种构成,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79.26%,为优势蚊种;白纹伊蚊占18.27%,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2.10%和0.37%,2种监测方法蚊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黑箱法设备简单,易操作,经济成本低,适用范围较广,比较适合淡色库蚊的监测,在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的地区,可使用黑箱法进行蚊虫密度监测;CO2诱捕法除适合淡色库蚊监测外,还适用于白纹伊蚊监测。

2011, 22 (4): 316-318.
黑箱法与人工小时法蚊虫监测结果比较
冷培恩, 刘洪霞, 姬淑红, 张文革, 田霞, 刘丽军, 徐仁权
摘要1510)      PDF (906KB)(1143)   

目的 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以黑箱法替代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可能性。方法 在3个现场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种类的差异,比较2种方法监测蚊种构成比、性别比和季节消长趋势的相关性。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黑箱法监测蚊虫密度为1.51只/箱,低于人工小时法(3.13只/点),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5,P=0.0025)。2种监测方法蚊虫密度的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相关性高,且有统计学意义(r=0.8833,P=0.0084)。分析雌蚊的密度和消长规律,人工小时法捕捉雌蚊密度(1.88只/点)高于黑箱法(0.50只/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3,P=0.0023); 两方法逐月密度指数无相关性(r=0.4812,P=0.2743)。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种和构成有所不同,黑箱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90.6%),有少量的三带喙库蚊(4.1%)、白纹伊蚊(2.4%)、骚扰阿蚊(2.9%),未监测到中华按蚊; 人工小时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42.8%)和骚扰阿蚊(40.3%)为主,除三带喙库蚊(11.7%)和白纹伊蚊(4.7%)外,还监测到中华按蚊(0.5%)。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虫性别比不同,黑箱法雄蚊多于雌蚊,人工小时法则相反。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雌蚊数接近,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18,P<0.001)。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雄蚊数差异较大,黑箱法高于人工小时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01,P<0.0001)。结论 研究均表明蚊虫监测方法能否捕获某一蚊种与该地区此蚊种密度的丰富度有密切关系,黑箱法适合于多种蚊种监测,捕获雌蚊数量少于雄蚊。作为蚊虫监测方法的规律性和标准操作程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1, 22 (2): 110-113.
模拟现场不同诱饵对家蝇诱捕效果的研究
蔡恩茂, 殷为申, 冷培恩, 刘洪霞
摘要1132)      PDF (985KB)(2281)   

目的 在模拟现场条件下筛选对家蝇引诱力强的配方,探索可商品化的用于蝇类密度监测的诱饵。方法 在模拟现场用捕蝇笼比较2种不同配方诱饵诱捕家蝇的差别。结果 通过2次筛选,从诱捕率和成本综合分析,SA-8 (腐鱼膏剂50 g+红糖100 g+水100 g)配方明显优于其他配方,其诱捕率(36.95%)高于糖醋诱饵的诱捕率(12.64%),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14.35,P<0.01)。结论 SA-8可作为候选诱饵,用于现场实验,进一步验证其对家蝇和其它蝇种的引诱效果。

2011, 22 (1): 14-15,18.
0.5%吡丙醚颗粒剂对白纹伊蚊控制效果的研究
徐仁权,刘洪霞,冷培恩,孙春卫,蔡恩茂,费胜军
摘要1107)      PDF (940KB)(1039)   

目的 探索0.5%吡丙醚颗粒剂对白纹伊蚊的控制效果,为上海世博会期间蚊虫控制做好药物和技术储备。方法 采用幼虫浸液法,观察实验室和模拟现场条件下不同药剂浓度对幼虫的致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并观察在0.06、0.08 mg/L浓度下其对不同龄期蚊幼虫的控制效果。居民区现场用吡丙醚处理白纹伊蚊孳生地(雨水井和其他水体),用叮刺法测定成蚊密度。从现场孳生地中取回含有蚊幼虫的水体,进一步观察蚊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结果 (1)0.06~0.12 mg/L浓度梯度下,实验室内幼虫的致死率为25.75%~49.00%,化蛹率为31.19%~40.25%,未出现羽化的成蚊;对照组化蛹率为 99.25%,羽化率为95.47%。(2)0.06、0.08 mg/L浓度下对不同龄期幼虫具有抑制其化蛹和羽化的能力,且呈现出浓度增加,化蛹率降低的趋势。(3)在模拟现场向阳和背阳环境下,使用浓度在0.5 mg/L以上时,吡丙醚能有效抑制蚊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4)吡丙醚颗粒剂施用于现场蚊虫孳生地后,按蚊虫孳生地阳性率和成蚊叮刺法调查,蚊幼虫以及成蚊密度均有明显下降。从水系中采回的蚊幼虫,仅0.24%~0.71%发育为成蚊。结论 吡丙醚具有抑制白纹伊蚊幼虫生长发育的作用,可将1 mg/L的吡丙醚直接应用于孳生地控制蚊虫。

2010, 21 (4): 297-299.
世博会召开前病媒生物控制策略探讨
冷培恩1,刘洪霞1,徐仁权1,朱江1,金培武2,彭桂兰2
摘要1041)      PDF (349KB)(925)   

病媒生物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可以传播多种疾病。上海世博会期间正值病媒生物繁殖高峰期,降低其密度,减少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威胁,成为世博会公共卫生保障的重要环节。通过召开世博会病媒生物控制专家咨询会,接受和采纳了专家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各行业病媒生物的检查力度,制定适宜于世博会的各类控制技术文件,同时还加强了对上海市病媒生物控制专业技术人员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为世博会公共卫生保障尤其是病媒生物控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0, 21 (2): 93-95.